时间:2022.09.30 来源: 浏览量:次
《非遗科普项目驱动式体验--中外建筑文化语言在中小学美育开放课程的创新植入与应用》是温州市教育局主办,温州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办,面向各学段各学科教师的专业课时培训项目之一。
本课程由温州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负责执行,精心安排管叶洲荣副教授执教。
第一轮选课时间:2022年08月24日-09月03日;第二轮选课时间:2022年09月13日-09月16日。只有第一轮未被录取,才会进入第二轮选课。所以,第一轮培训报名的时间,千万别错过哦(第一轮未选课的教师不能参加第二轮补报选课)
课程时间安排:2021年10月03日-10月07日课程学时:24课时
培训项目解读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持续到今天,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一定是最重要的全球艺术贡献之一。这些包括文学、绘画、庭院和结构的精致艺术、精品文化,也成为了各个国家尊重和效仿的宝藏。对于西方建筑师来说,中国大量的艺术和知识都是令人尊敬的。和许多文化一样,国人一直在保护我们古老的艺术实践。但我们会发现,在上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设计师们也通常遵循西方现代建筑的方法。如今中外建筑文化语言基于设计和技术上的提升,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建筑文化语言的介入,是力求通过当前中小学的美育课堂,利用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实践展开,在师生的创意与共育教育意义层面提升中小学课堂的学习深度,推动课程内容与社会文化价值观正面的成果落地,提高教师的研课能力,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升。
【小组工作坊研究地图】:用“设计思维蓝图+SWOT分析”表达针对当前阶段美育课堂开展的文化植入痛点和潜在机会。
【课程策划与三维建筑创意】:根据课程培训模块的授课内容,围绕建筑语言的空间、视觉、数字、美学等建筑文化进行设计与三维模型构建,突破动手能力和创意性,根据课程目标完成相关主题空间建筑虚拟交互教学模型。
【现场教学】:情景展示交互课堂授课表达,拟定课堂开展内容,集合目标需求落实情境课堂实战。
现实痛点与解决途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浙江省委在十四届八次全体会议对“八八略”的号召,人是发展的重要核心,专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过程要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注重对人的培养;从而明确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地域传统文化在课程的综合介入对学生所产生的积极教育意义;针对2019国家教委制定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凸显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对学生的启迪意义;针对以上内容折射出对教师的研究课程的能力与教学能力有重要的督促作用。
师资介绍
本项目培训课程授课团队采用“复合式”教学团队建构,教学团队的背景以高校教学为主要研究阵地,主研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开展环节创新研究等。主研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艺术手工实验创新研究等相关课程研究项目:对产学研重点项目有丰富经验。
同时结合青年教师队伍,其特质是对学生和教学有强烈的兴趣,结合过往在线教育和k12教学相关系统,针对艺术及设计类相关通识性的培养研究有一定的经验,并针对工作坊教学模型的研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并在课程培养中实践。
叶洲荣
本项目授课教师叶洲荣为温州理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温州市瓯海区发展改革咨询委员会研究员,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和横向课题,有着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并多次获奖。
内容特色概观
模块一:建筑文化与课程结合的文化建构,通过对美育课程的创新解读,结合建筑形制、文化源流、审美哲学的多重语义中培养学习力,厘清建筑文化的系统规律和相关知识,重新认识传统文化。
模块二:针对当前中学美育课程的开展痛点寻找目标提升环节、以时代文化介入下的建筑遗产文化知识科普和师生/家校美育教育的背景进行需求定位。
模块三:实践应用模型的建立与产出,即通过用户模型的思考,从当前的艺术与技术的培养中掌握数字算法和建筑语言的新思路,包括空间思维的创新建构、美学语言的肌理表现等实训方式提升实践成果的转换,优化培训成果的实践产出。